纳粹医生:医学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
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纳粹医生》这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
《心流:幸福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通过多年的研究精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工作会怎样影响我们对幸福的感知。他提出,人们在心流状态下最为快乐,这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的投入和集中。 心流状态意味着一种注意力的集中。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专注,冥想,瑜伽,太极拳,亚历山大疗法和武术都会增强一个人达到心流的能力。
《直面内心的恐惧》——弗里兹·李曼的心理分析著作
作者弗里兹·李曼以地球的行星运转原理——自转、公转、向心力和离心力为模式,分类出四种恐惧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变以及害怕既定的规律。由这四种恐惧原型为出发点,书中分类出四种与之对等的人格类型——精神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论为开端,从情感、侵略性、环境的角度,并辅以他行医多年搜集到的真实故事,微视每种人格的心理冲突、运作机制,及其行为表征。进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长的环境因素,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给患者以治疗。
《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学的一枝独秀,被誉为心理咨询界“革命性的思考”,现盛行于欧美港澳等地。它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透过“故事叙说”、“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内心,重新构建自己渴望的生活,引导当事人从自己的故事中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多元且丰富,他们利用简短的案例说明,举了很多治疗应用的书信、邀请函、参考资料、证书、预测、宣言等实例。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缺少的不是对生死离别的感伤,我们缺失的,恰恰是沉浸在某种意义的幸福生活中的自我,越满足,越不满足;越充实,却越显空虚,所以把对年华虚度的悔痛,都留在了死前的那一刻。
读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之所得一二
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要义的论述相当精妙。化全文的主题逻辑于每一篇章当中,每一篇章都可以自成一文。而每一篇章又都像全书总体的一个细胞,虽是部分却蕴含着能彰显总体全部特征的基因。篇章之间环环相扣,辗转相成,浑然一体。